“感谢你们为我赋能添翼,这份成绩里也有你们的功劳。”日前,青岛市职工赋能中心迎来一位特殊客人,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,他刚刚在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动员大会上受到隆重表彰,以“高速列车轮对轴箱体柔性加工技术与应用”成果夺得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决赛特等奖,获得一百万元奖金奖励,这次他是专程登门致谢的。
管益辉1991年进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,30多年来一直从事机车车辆机械加工工作,如今已经成长为齐鲁工匠,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、技工系列高级工程师,并担任“管益辉技能专家工作室”(中国中车金蓝领创新工作室)领衔人。管益辉和同事们经过多年消化吸收创新试验攻关,发明的铸钢分体式轴箱体,结束了我国进口轴箱体的历史,该项成果已获得25项专利,累计创效4.65亿元。
管益辉与赋能中心的结缘始于2021年。
2020年青岛市总工会践行“三种精神”,围绕产业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要求和广大职工发展需求,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首个“四位一体”的职工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平台,青岛市职工赋能中心应运而生,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职工赋能公益服务。通过调研评估、赋能设计、主题讲座、技能培训、实战指导等一系列赋能方式,为十行百岗、类别群体和职工群众提供赋能服务。
作为一名一线职工,管益辉多次参与赋能中心学习和培训,特别是在申报职工创新创效项目时,他总觉得自己拿出的申报材料没有充分展现已有的成就,于是专程到赋能中心请教,经过分析,专家发现他提供的材料缺乏数据支撑,说服力不强,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,并对他的PPT制作和路演呈现等相关要素进行了一系列赋能,最终,管益辉自信满满地站上了创新创效竞赛台。
像管益辉这样得到过有针对性赋能的劳模工匠、一线职工的案例还有很多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桥吊司机郭磊说:通过赋能,明白了工作室和工作团队运营的方向方法。青岛卷烟厂职工臧宝海通过赋能认识到:深刻理解了技术与技能的区别,做好自己的事,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产业工人的首要任务。能源热电的王慧则在这里开阔了视野:每一项创新都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在解决实际困难中进化出来的,特别喜欢这样“掐准脉搏”的赋能。
当前,青岛正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,努力打造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新平台,纵深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。这些目标任务对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,无论是从数量上、质量上还是结构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,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,需要产业工人不断更新岗位技能。两年来青岛市职工赋能中心从产业工人升级的需求出发,紧扣“赋能前评估”“赋能方案设计”“实施赋能活动”“赋能后评估”这一赋能闭环的运行,严谨地开展赋能工作。通过“五项赋能”“四大关爱”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,协同提升职工的岗位胜任力。
“与同行的交流不足”“不善于将自己的观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表达”……在劳模工匠提升班里,针对提前采集到的劳模工匠当前面临的问题,设计了《时代对劳模工匠的呼唤》《劳模工匠工作室升级之路》等赋能内容,组织劳模工匠走出自己的创新工作室,分别到青岛港、中车四方等20家企业,现场观察劳模工匠创新成果的运行状况。
针对骨干员工的管理能力提升,设计了《管理角色认知》《效率管理技能》;为班组长技能提升班的学员开展的《计划管理工具》《时间管理》;基层工会技能提升班则侧重《基层工会组织的职能与技能要求》《工会基层干部的素质建设》等等赋能活动,让参与赋能的一线员工感受到青岛打造工匠之城的决心。
赋能中心在赋能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,着力解决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,例如怎么做好创新创效成果的展示,专家采用“我做,你看”“你做,我看”“我再做,你再看”的技能训练指导方式,巧妙地融入到学员的行为中。通过演示演练,提高了创新成果的演示讲解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推广的规划。来自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的袁新恩说:“老师的实战指导会让我们瞬间找到了演示操作的要点”,海利尔的蒋国红说:“现场得到老师的纠正指导,是最快的成长路径”。针对“新员工””农民工““创客创业”等类别群体,青岛市职工赋能中心也创新性设计了一整套的分类赋能方案。
参与赋能指导的除了专家学者,还有很多是来自一线的劳模工匠和一线职工,在整个的赋能循环体系中,他们有时是学习者,有时又变身赋能者,带着困惑来学习,带着经验去赋能,这样的教学相长使他们受益匪浅。皮进军、管延安、张合礼、刘金玲、王阳阳等劳模工匠作为劳模工匠专家都走进过赋能的学堂和讲台。管益辉也是这样一位学习+实践者,2022年3月赋能中心的“云课堂”上,他以题为《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效能提升班感悟》,与全市300多位在线“工友”进行了一次云互动,他输出的观点是:创新应用需要合力、共创。劳模工匠工作室要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方针紧密结合,培养团队创新精神,就能创造更大效益。在输出认识的同时他还带着新使命:请专家帮助把脉新目标,审视当下与目标的差距,找到适合自己再出发的新路径。
方向对了,就可事半功倍。两年来,职工赋能中心综合管理服务全年共服务职工54万人次,其中配合专家完成线下服务近3万人次;全年线上服务51万人次;线下接待参观135场次,服务1千余人次,职工求学圆梦服务3千多人次。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8.78%,受到了各级工会与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。